贡海天然食品研究院
Gonghai Natural Food Research Institute
2025年食品添加剂热点解析:新国标下安全争议与行业变革

025年2月8日,新版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-2024)正式实施,其中一条规定引发了广泛关注:面包、糕点等烘焙食品中禁用防腐剂“脱氢乙酸钠”。这一调整不仅让食品企业紧急调整配方,也让消费者重新审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。

近年来,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,“零添加”“纯天然”标签备受追捧,但添加剂是否真的需要被“污名化”?新国标的实施又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?

 

一、新国标的核心调整与科学依据

1. 脱氢乙酸钠:从“明星防腐剂”到“争议焦点”
脱氢乙酸钠因其广谱抑菌能力(尤其在pH值4-8范围内效果显著)和低成本,长期被用于高含水量的烘焙食品中,以抑制霉菌和酵母菌。然而,新版国标将其从面包、糕点等食品的允许清单中删除,仅允许在腌渍蔬菜中以更低限量使用(从1克/千克降至0.3克/千克)。

禁用原因

毒理学评估与累积风险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研究表明,随着烘焙食品消费量的激增,脱氢乙酸钠的长期累积暴露可能超出安全限值。

 

技术进步替代必要性:现代食品加工技术(如高温灭菌、无菌包装)已能保障罐头等食品的保质期,无需依赖防腐剂。


2. 其他重大调整

禁用落葵红、密蒙黄等色素:因缺乏工艺必要性,这些人工色素被全面禁止。

 

罐头类食品禁用防腐剂:如乳酸链球菌素、山梨酸钾等,强调通过工艺改进保障安全。

 

二、行业震荡与转型:企业的“脱氢”行动与替代方案

1. 企业紧急调整配方
新国标实施前,良品铺子、桃李面包等头部企业已全面下架含脱氢乙酸钠的产品,改用丙酸钙、山梨酸钾等传统防腐剂,或引入乳酸链球菌素等生物防腐剂。然而,替代品并非完美:

山梨酸钾:可能抑制酵母活性,影响面包发酵;

丙酸钙:过量使用易导致异味和质地粗糙。

 

2.天然防腐剂的机遇与困境
生物防腐剂(如乳酸链球菌素、ε-聚赖氨酸)因“天然”“安全”标签受到青睐,但其成本是化学防腐剂的数倍(如乳酸链球菌素价格高达80-90元/斤,脱氢乙酸钠仅12-13元/斤)。

目前,仅有高端品牌能承担这一成本,中小企业的转型压力巨大。


3. 行业洗牌与技术升级
新国标倒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。例如,大连医诺生物通过微囊包埋技术解决山梨酸对酵母的抑制问题,部分企业则引入高压杀菌设备以减少防腐剂依赖。这一过程虽推高短期成本,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

 

三、公众认知的科学纠偏:添加剂≠“毒药”

1. 添加剂的合理性与必要性
食品添加剂的核心功能包括防腐、保鲜、改善口感等。例如,抗氧化剂可防止油脂酸败,乳化剂能维持冰淇淋细腻质地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数据显示,合理使用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远低于微生物污染。


2. 公众焦虑的根源
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排斥多源于信息不对称与违规案例。例如,部分企业超量使用甜蜜素、滥用工业色素等行为,导致“合法添加剂”无辜背锅。新国标通过“禁用非必要添加剂”和“严控限量”双管齐下,旨在重建信任。

 

四、未来趋势:技术创新与市场变革

1. 天然与功能化添加剂崛起
消费者对“清洁标签”的需求推动天然添加剂市场增长。例如,植物提取物(如迷迭香提取物抗氧化)和微生物发酵产物(如纳他霉素)的应用扩大。

预计到2025年,中国天然添加剂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。


2. 技术驱动行业升级

生物工程技术:通过基因改造微生物高效生产天然防腐剂;

纳米技术:提升添加剂稳定性与靶向释放能力。


3. 全球化竞争与标准趋严
中国作为全球添加剂生产大国,需应对欧盟等地区更严苛的法规(如限制二氧化钛使用)。企业需加强合规管理,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技术壁垒。

食品添加剂的争议本质是科技进步与公众认知的博弈。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监管的升级,更是对行业“高质量发展”的呼唤。未来,唯有通过科学普及、技术创新与严格监管的三重合力,才能让添加剂真正成为食品工业的“护航者”,而非“背锅侠”。正如专家所言:“食品安全不是零添加,而是天然添加。


Copyright ©2024 贡海食品研究院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.